在建党百年之际,雅安人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惠民文艺轮番上演 6月21日,蝉鸣始," />
时间: 2021-06-22 09:27:45 雅安日报
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红色景区,探访红色遗址,聆听党史,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观看一场文艺演出,汲取初心力量激励使命担当……
在建党百年之际,雅安人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在休闲游玩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少儿文艺展演,表达感恩党爱家乡的情怀
惠民文艺轮番上演
6月21日,蝉鸣始,夏至到。根植在雅安的红色记忆也持续升温。
6月19日、20日,连续两晚,由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少儿文艺展演在市文化馆演艺厅举行。孩子们用自己的才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达他们感恩党爱家乡的情怀。
现场,孩子们轮番演出舞蹈“花儿那样红”“我心中的河”、表演唱“给我一个拥抱”、钢琴独奏“南海小哨兵”等精彩节目。
这两场表演还同步线上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市民观看。“拿木桶跳舞的小朋友表现得棒棒哒,跳得好。”“拿琵琶的那个节目非常不错……”线上观众实时表达观后感。
这样的文艺汇演,只是我市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一场场以红色为基调的文艺惠民活动在雅安轮番上演。
6月20日晚,由雅安文旅集团主办的公益性演出——陈治宇专场古筝音乐会,在雅安城市音乐厅上演。观众静静聆听悦耳的古筝表演,深深感受到国乐经典的魅力……
接下来,雅安城市音乐厅里还将持续开启一场场音乐党史课,让党员在音乐声中重温红色故事。
学生参加研学、游学活动
红色点位受游客追捧
今年“五一”“端午”等节假日,我市安顺场、蒙顶山、夹金山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迎来各地游客,掀起一股红色旅游热潮。
今年端午小长假,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红色主题场馆共接待游客5.2976万人次。
雅安是一片红色热土,全市有红色旅游资源22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619件。中央红军在雅安历时5个多月,足迹遍及六县二区,留下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夜袭安顺场等英雄壮举,也留下胡长保舍身勇救毛主席、陈云出川等红色故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雅安立足生态优势、深耕红色文化,着力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依托红军长征、三线建设、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红色资源,策划推出5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打造安顺场、夹金山等12个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培育汉白玉、根雕等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初步形成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红绿并重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来自各地党政部门、企业、学校的党员、群众、师生等,也穿上红军装,走进红色点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打开朋友圈,常看到身穿红军服重走红军路的照片。我也去过安顺场、蒙顶山等红色点位,发现提升改造后的景区景点红色氛围更浓烈。在今年剩下的半年时间,我会争取把雅安范围内的红色点位走一遍。”市民张菁说。
“红绿共融”新业态
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森林覆盖率达69.14%,居全省第一。
在雅安“23℃的夏天”里,蒙顶山被一片绿色包围,微风吹过,使人感受凉爽。游客在一片恬静中感受茶文化,欣赏一出茶技表演,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蒙顶山景区近年来以独特的生态自然,以及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优势,成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茶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
当前,我市通过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业态融合、区域融合,形成以红色为主题的多业态跨界叠加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我市深挖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积累不少典型经验,如石棉县安顺场、宝兴县夹金山等,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将红色景区与当地自然生态相融合,形成“红绿共融”的旅游业态。
我市还有不少红色景点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其拥有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同时,很多红色景区作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教育培训、研学游学等业态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教育、实践等一体化建设,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
此外,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以打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为抓手,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建设,配合完成“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工作;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出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和夏季清凉旅游产品;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不断丰富旅游文态和业态,促进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戴富丽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1-06-22 09:27:45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